一个木鱼、一棵松树、一所“千年书院”
在中国有这么一座学府
不考试、不写论文、没有文凭
不同于国内任何一家大学
处于人烟罕至的地区
每日读书求学
与古人神游
与中西圣哲对面
书院院长说
这里是求道的地方
它还要在三千亩的土地上
建造一所千年不朽的学府
它的目标理想是
当代岳麓,东方哈佛
要培养出三千个兼通中西包罗古今的学生
推动人类文化的全面复兴
这里用“道”来勉励学生们进德修业
在当今世界上都显得卓尔不同
它就是“文礼书院”
建设这样的书院
有太多太多人说那太艰难了
在这个时代是不可能的
你们有能力去完成这件事吗
也有很多人支持
但显然反对怀疑的声音更多
人生才百年,为什么做这么大的事情
很多很多的人都说
为什么目标不小一点呢
为什么不...
为什么不...
这时,我想起钱穆先生讲的两个故事
敲紧木鱼
01
大约二十一年前,本人有一天和一位朋友在苏州近郊登山漫游,借住在山顶一所寺庙里。我借着一缕油灯的黯淡之光,和庙里的方丈促膝长谈。我问他,这一庙宇是否是他亲手创建的。他说是。我问他,怎样能创建成这么大的一所庙。他就告诉我一段故事的经过。
他说,他厌倦了家庭尘俗后,就悄然出家,跑到这山顶来。深夜独坐,紧敲木鱼。山下人半夜醒来,听到山上清晰木鱼声,大觉惊异。清晨便上山来找寻,发见了他,遂多携带饮食来慰问。他还是不言不睬,照旧夜夜敲木鱼。山下人众,大家越觉得奇怪。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所有山下四近的村民和远处的,都闻风前来。不仅供给他每天的饮食,而且给他盖一草棚,避风雨。但他仍然坐山头,还是竟夜敲木鱼。村民益发敬崇,于是互相商议,筹款给他正式盖寺庙。此后又逐渐扩大,遂成今天这样子。所以这一所大庙,是这位方丈,费了积年心,敲木鱼,打动了许多别人的心而得来的。
我从那次和那方丈谈话后,每逢看到深山古刹,巍峨的大寺院,我总会想象到当年在无人之境的那位开山祖师的一团心血与气魄,以及给他感动而兴建起那所大寺庙来的一群人,乃至历久人心的大会合。后来再从此推想,才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事一物,莫不经由了人的心,人的力,渗透了人的生命在里面而始达于完成的。我此后才懂得,人的心,人的生命,可以跳离自己躯体而存在而表现。我才懂得看世界一切事物后面所隐藏的人心与人生命之努力与意义。我才知,至少我这所看见的世界之一切,便决不是唯物的。
松柏与夹竹桃
02
钱穆先生青年时代很健行,有一次游南岳,发觉有一寺院,庙貌特别庄严而开阔,使人起一种安详宁谧而和平清静的感觉。抗战时,日军的炮火把南岳的寺院毁坏了。战后钱师重游南岳。这时,该寺换了新的方丈。他围着寺院遍种夹竹桃。这时夹竹桃盛开,游人不少,无不称赞夹竹桃美丽。钱师却愀然不乐,觉得这寺院没有前途了,因为夹竹桃最高不过三丈,寿命最长不过三十年,则三十年后,此寺仍是一无所有。方丈是一寺的主持人,他应该为该寺院种松种柏。松柏寿可千年,高可千尺,他为了短暂的繁华,不种松和柏,而种夹竹桃,他的眼光如此短浅,胸襟如此狭窄,如何能把寺院发展呢?(另一个版本:钱穆有一天路过山西的一座古庙,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古柏。钱穆好奇的问:“这古柏虽死,姿势还强健,为什么要挖掉呢?”老道士说:“要补种别的树!”钱穆问:“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士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钱穆听了,大为感嘆,他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丛林的开山祖师,有种夹竹桃的吗?”)
钱穆在很多场合提到这个经历。他还多次讲到开山祖师,用十年二十年建成一庙,没等松柏长成,就把庙交给徒弟们,自己又到别的名山,白手起家,去造一座新的庙,庙宇越来越多,他的精神也越来越发扬光大,以致名垂千古。
第一个故事中敲木鱼的和尚,一心一意的敲它的木鱼,建设那么一所大庙。第二个故事中种夹竹桃的和尚,眼光只有这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后,这座庙就什么也剩不下了。孟子上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茍為不畜,終身不得。很少有人有眼光能看到几十年以后的事,如果现在不积蓄,将来还来得及吗?现在不种下松柏,百十年后,还是一片荒地。
有人要问文礼书院为什么建的那么大,难道不需要这么一块地方,来供求学问道的人来居住吗?人能弘道,天下之事,也只在一二有力之士的推动而已。今日正在建设当中的文礼书院,利益的岂止一时一代的人,若你对时代之命运还关心,若你有文化的理想,则当知书院建设的深远意义。
若问:文礼书院怎么建设?王财贵教授在一次宣导演讲中曾说:
书院建得起来吗?遥遥无期。难道它建不起来吗?一定建得起来。大道,必定行于天下。只要你所做的事是对的、是合乎天理的,不为自己私心的,必定成就。今年不成,明年;明年不成,十年之后;十年不成,三十年之后;我有生之年可以成,就成;我有生之年不能成,我下辈子再来!
一钵一饭,一砖一瓦,敲紧木鱼,满心宏愿期其必成,如敲木鱼的和尚数十年如一日,如沩山七年对草木野兽弘法,当信,道必大显于天下。
“唐朝有一位会看风水的和尚司马头陀从湖南来,对百丈怀海禅师说,在湖南沩山寻得一块宝地,可供一千五百人修持。百丈就让看在场谁能去兴建这个道场,司马头陀为大家看相,认为包括百丈在内的僧人中,唯有负责厨房工作灵佑才是沩山正主。灵佑辞别百丈,来到大沩山弘法,开辟道场,只见此处山壁陡峭,荒无人烟。初来乍到的灵佑孤身只影,生活极为艰难,每日面对的是猿猱这类的猛兽,饿了以橡栗的果实和采集野菜充饥度日,即便如此,他"非食时不出,凄凄风雨,默坐而已,恬然昼夕",一派安贫乐道,随缘度春秋的行持风范。开始的七年间,山上根本没人到访,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时间长了,山下的民众逐渐被他所感化,纷纷前来归依,合力建造寺院,营造一方人间净土。据记载沩山的长住僧群经常在一千五百人左右,成了当时一等一的修行圣地。”
有人说:得道了却不把道传递下去,是一种罪过;道在眼前,而当面错过,是人世间最大的遗憾。道不是谁都懂得珍惜,现在,天底下最难得的事物,已然摆在面前。季谦先生这样子的人,文礼书院这样子的理想,错过今时,人间哪去寻得第二次。今生福分不够,不能去求学,建设书院,务必使后来之人不有此遗憾。
读经推广走过了二十年的时光,书院的建设也许还要二十年,那时,当有从读经从书院出来的人才,现身说法,然后再二十年,然后再二十年,再二十年…
倡导教育之本质,让读经变化人生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1838470267@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依仁(微信号:18511288418)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爱读经微信平台
联系我们|15011170557(可加微信)
爱读经读书会|103382880(qq)
爱读经官网|www.idujing.com